• <dl id="65xle"><xmp id="65xle"><dl id="65xle"></dl>

      <blockquote id="65xle"><xmp id="65xle">

        <noscript id="65xle"><tbody id="65xle"></tbody></noscript>
        <dd id="65xle"><dfn id="65xle"></dfn></dd>
        APP下載
        機會在手,求職信息實時掌握
          Alternate Text
          APP下載
          Alternate Text
          微信公眾號
          Alternate Text
          小程序
        當前位置:首頁 > 校園招聘 > 教職工招聘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2023年10月重點學科組團式招聘啟事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2023年10月重點學科組團式招聘啟事

        發布:2023-10-25 15:10:19  關注:22411次

        為進一步加強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學科人才梯隊建設工作,提高我院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及深圳市醫學重點學科(胃腸外科)、深圳市醫學重點培育學科(腎病科、急診醫學科、重癥醫學科)、深圳市中醫特色專科(中醫糖尿病專科)建設能力水平,現面向社會廣納賢才,根據醫院工作需要擇優錄取,竭誠歡迎優秀人才前來應聘!現將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重點學科組團式招聘啟事公布如下:

        醫院介紹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七院)位于深圳市光明區,醫院占地面積23.36萬平方米,是中山大學在深圳的直屬附屬三級甲等醫院,首批國家航空醫療聯合救護試點醫院,深圳市唯一、廣東省內第二個移動醫院;獲評2022年度中國醫療機構最佳雇主新銳之星”。醫院規劃總床位4000張,其中一期建設編制床位800張,實際開放床位780張,于2018511正式開業。醫院二期將于20253月竣工交付,完成3200張病床建設,建成后醫院將成為華南地區單體規模最大的醫院。

        醫院地處深圳北部中心光明科學城,毗鄰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灣實驗室,深圳醫學科學院等單位。醫院將立足深圳,在經濟特區、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范區三區驅動下,建設成為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國家級應急與災難醫學中心以及國家級保健中心,服務粵港澳、輻射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立志建設成為世界一流、以醫學人文和智慧化為特色的開放式、綜合性、高水平研究型教學醫院

        醫療服務質量顯著提升自開業以來,中山七院疑難危重患者收治率達77.20%,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超99%,三四級手術占比達66%;開業僅42個月就順利通過三甲醫院評審,創造了建院時間最短的三甲醫院的紀錄;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全國排名快速提升,從20181122名躍升至2021284名,上升838名。2023年,醫院獲評“廣東省醫療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重點學科建設初見成效

        醫院著力加強學科建設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提高學科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全面推進一流學科建設目前醫院開設專科70個,引進中大醫科26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團隊。累計引進“三名工程”高層次醫學團隊9獲批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1個(普通外科)、深圳市醫學重點(培育)學科4個(胃腸外科、腎病科、急診醫學科、重癥醫學科)和深圳市中醫特色專科1個(中醫糖尿病專科),擁有院級重點培育學科4個(兒童血液腫瘤專科、神經內科、脊柱外科、泌尿外科)、院級重點專病3個(糖尿病、肺癌、病毒性肝炎)、院級重點技術3個(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膽胰疾病綜合微創診治技術、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

        人才隊伍穩健發展壯大

        醫院筑巢引鳳,從全球吸引高端人才,擁有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463人次包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名、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1名、寶鋼優秀教師2名、廣東省高層次人才5名、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1名、廣東省青年醫學杰出人才10名、廣東省杰出青年人才3名,深圳市高層次人才176名,以及區級高層次人才264。聘請58名國內外知名專家為醫院榮譽教授、特聘教授,定期來院指導臨床、科研及學科建設。

        科研平臺優越實力初顯

        中山七院開業至今,國自然立項數在深圳市醫療衛生單位中一直名列前茅(2022年立項數和資助金額均列深圳市第一、2023年位列深圳市第二)。在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科研單項兩年進入全國綜合醫院100(84名和99)已獲批落地廣東省消化系統惡性腫瘤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教育廳消化系統惡性腫瘤防治研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深圳市中藥活性物質篩選與轉化重點實驗室、伯明翰大學-中山七院聯合臨床研究所、心肺復蘇研究所和臨床醫學研究大數據中心、中山七院-米尼奧大學13bs研究所器官聯合實驗室,以及愛德蒙?費舍爾(edmond h. fischer)轉化醫學研究諾獎實驗室和托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dna修復精準治療諾獎實驗室。

        一、消化醫學中心

        學科簡介

        中山七院消化醫學中心是醫院重點建設和發展的學科之一,是醫院多學科(mdt)診療模式的示范中心,按國家級重點學科和國際消化醫學名院的標準進行建設。目前設置包括:胃腸外科、消化內科、臨床營養中心、內鏡中心和門診部,診治范圍包括消化系統內科及外科的各種疾病。消化醫學中心匯集了一批國內外著名的醫療專家和科學家,包括消化醫學中心首席科學家、著名胃腸外科專家何裕隆院長,知名胃腸外科專家、臨床營養學專家張常華副院長、知名外科內鏡手術和雙鏡聯合手術專家楊東杰教授等。2020年,消化醫學中心下屬專科胃腸外科被評為深圳市臨床重點專科。2021年廣東省消化系統惡性腫瘤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在我院成立,2022年胃腸外科獲批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

        學科帶頭人簡介

        何裕隆,醫學博士,emba碩士,美國utah大學博士后,二級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大學名醫,南粵優秀教師,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天晴杯”廣東醫院優秀院長。中山七院創院院長、消化醫學中心學科帶頭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重點學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普外科學科帶頭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負責人、中山大學胃癌診治中心主任;廣東省消化系統惡性腫瘤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

        2014-2019年度連續6年愛思唯爾(醫學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連續4屆中國名醫百強榜-百強名醫。主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及重點項目)、教育部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數十項,參與211工程、985工程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在包括gut,clinical cancer research,lancet oncology等國內外知名雜志發表論文600余篇。“提高胃癌外科療效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分別獲得2005年度中華醫學會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和2005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直腸癌保功能手術”獲得2006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進展期胃癌外科治療及應用基礎研究”分獲2010年度中華醫學獎三等獎和廣東省科技二等獎。“胃癌個體化治療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應用”獲2018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個人獲2017年產學研合作創新獎,2018年度“中國醫師獎”,2020年度“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2022年度“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主編和參編《胃癌淋巴轉移》《直腸癌保肛手術》《消化道腫瘤診斷與治療》(主譯)《胃腸外科學》《胃腸外科手術學》《外科學》本科教材、《外科臨床手冊》等著作。

        主要學術任職包括美國外科學院fellow、香港醫學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醫學救援協會重癥醫學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胃腸外科學組副組長、中國抗癌協會胃腸間質瘤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上消化道外科醫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總編、digestive medicine research主編、asian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主編、《中華胃腸外科雜志》副主編等。

        消化醫學中心胃腸外科簡介2018511胃腸外科與醫院同時開業,是醫院重點建設和發展的學科之一,按國家級重點學科和國際消化醫學名院的標準進行建設。設置東、西兩個病區共64張床位,配有醫生29人,醫技2人,其中高級職稱12人,中級職稱10人,初級職稱9人,具有雄厚的技術力量。科室設有碩士、博士培養點,并從2019年開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至今已培養(包括在培養)博士后14名、博士研究生72名,碩士研究生23名。科室目前擁有5個亞專科:胃外科、結直腸專科、肛腸外科、疝與腹壁外專科、消化腫瘤綜合治療專科等,2022年獲批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5年來,科室致力于胃腸腫瘤的全程管理,對于早期胃腸癌開展了早癌的內鏡篩查及治療(包括內鏡下早癌切除術:esd/emr);對于進展期胃腸癌,推廣以手術為主的胃腸腫瘤綜合治療模式,已逐步形成以胃腸外科為主導的穩定成熟mdt團隊,何裕隆教授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胃癌的規范化、標準化根治術,率先施行超擴大根冶術(d4)whipple術治療進展期胃癌,尤其是胃癌標準淋巴結清掃在國際具有相當影響力,胃癌術后總的5年累計生存率超過60%,明顯高于全國的胃癌總體生存率(37.7)水平,優于歐美、接近日本;對于晚期胃腸腫瘤,開展了術前轉化治療、術后輔助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使晚期胃腸腫瘤患者獲得更長的生存期。常規開展胃腸腫瘤的微創手術,如達芬奇機器人胃腸腫瘤手術,結直腸癌、胃癌的腹腔鏡手術,胃腸腫瘤雙鏡聯合手術等;采用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對胃腸腫瘤圍手術期進行管理,使患者獲得術后快速康復,縮短其住院時間。在胃腸道間質瘤診治方面國際領先,參與國際國內胃腸間質瘤輔助治療規范的制定。何裕隆教授主持或參與結直腸癌肺轉移、胃腸間質瘤、機器人胃癌治療等多版本指南及專家共識制定,在全國范圍內規范了結直腸癌肺轉移、胃腸間質瘤等的診治。胃腸外科成立以來,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項,其中國自然重點項目2項,國自然面上項目3項,國自然青年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9項,深圳市級項目6項,中山大學校級項目1項,累計科研經費達3000萬元。發表高質量論文近200篇。

        科室學科規劃

        二期工程建成后,胃腸外科將開設315張床位。通過5-10年的努力,將中心逐步建成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最終建成學科分類齊全、大綜合、強專科的世界一流消化醫學中心;嚴格執行醫師的規范化培訓制度,將中心建成廣東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英國愛丁堡外科學院和香港外科學院住院醫師培訓基地;與此同時積極開展中山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臨床博士后的培養工作。積極招收全國各地進修醫生,培養全國各地胃腸腫瘤亞專科醫生,建設國內一流的消化內鏡培訓中心;在此高水平研究平臺的支持下,消化腫瘤診治中心從基礎研究、轉化醫學和臨床應用三個層面,全面系統地研究消化腫瘤的發生發展機制,為消化腫瘤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建立消化腫瘤多學科團隊(mdt)治療模式,探索推廣eras理念;積極探索國際合作與成果轉化的模式,促進廣東省生物醫藥領域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推動廣東省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胃腸外科將建成亞專科:胃外科、結直腸專科、肛腸外科、疝與腹壁外專科、胃腸道間質瘤和神經內分泌腫瘤專科、腹膜后腫瘤外科、胃腸綜合科、減重外科、消化道早癌科。

        胃腸外科學科帶頭人簡介

        張常華,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七院副院長、胃腸外科學科帶頭人、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消化系統惡性腫瘤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山大學醫學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美國癌癥研究協會會員,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訪問學者,英國伯明翰大學訪問學者,digestive medicine research雜志副主編、《中華胃腸外科雜志》編委。2021年獲“深圳醫師獎”,2020年獲“南粵好醫生”稱號,2018-2022年連續五年入選《嶺南名醫錄》。至今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委、教育部、省市科技計劃項目13項,在nature,gut,gastroenterology,molecular cancer,clinical cancer research,oncogene等國內外知名雜志發表論文250余篇,其中高質量論文133篇,獲得發明專利2項,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主編《腸癌知識知多少》《胃癌知識知多少》,副主編《胃癌淋巴結轉移》。

        張常華教授主要從事消化系統腫瘤外科治療和個體化靶向治療、家族性遺傳性胃腸胰腺腫瘤的診治的研究。尤其擅長胃癌、結直腸癌、胰腺癌、肝癌、食管癌、腹膜后腫瘤、間質瘤、腹部神經內分泌腫瘤等的診斷、手術治療和個體化綜合治療;胃腸道腫瘤、間質瘤等微創治療和個體化靶向治療;消化道疾病內鏡下診斷與治療;腹部手術相關并發癥的診斷與治療;圍手術期營養評估和腸內外營養治療;家族性遺傳性胃腸道腫瘤的篩查、診斷和治療。

        消化醫學中心主任簡介

        楊東杰,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消化醫學中心主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博士后,日本國立癌中心訪問學者,美國外科學院fellow,歐洲教育聯盟(ameespecialist in educationassociate fellow,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會員&香港外科醫學院聯合會員,廣東省杰出醫學青年醫學人才。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促會外科康復促進學分會常委,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胃腸病學專業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中國健康長壽創新大賽-醫療技術創新項目1項,雙鏡聯合手術獲2022年廣州市衛健委臨床重大技術項目。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annals of surgery,endoscopy等雜志發表高質量論文10余篇,獲授權專利3項,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楊東杰教授長期致力于消化道腫瘤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尤其擅長內鏡及雙鏡聯合手術治療胃腸道間質瘤和胃腸道早癌。全球首創“雙通道鏡雙臂鉗輔助黏膜內翻縫合技術”在內鏡頂級雜志endoscopy和日本內鏡協會官方雜志digestive endoscopy(封面文章)發表。

        招聘需求

        (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消化醫學中心消化內科簡介

        中山七院消化內科以消化系統內科疾病的診治為重點,尤以消化道腫瘤早期篩查及內鏡治療和肝病綜合治療為特色。科室已逐步形成5個亞專科方向:消化道早癌及粘膜下腫瘤早篩和內鏡治療、肝病規范化治療、膽胰疾病綜合治療、炎癥性腸病以及功能性胃腸病診治。目前消化內科已有醫生21名,包括3名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7名主治醫師、10名住院醫師。

        消化內科現有1名博導,1名碩導,在研國家自然基金4項,省市級科研課題3項,總經費380余萬元;研究方向包括:結直腸腫瘤表觀遺傳學、肝纖維化發生機制、炎癥性腸病等;近3年發表高質量論文36篇。

        肝病方面,團隊以國際先進理念對慢性肝病進行規范化治療,結合內鏡技術優勢和豐富的門脈高壓出血防治的經驗,針對門靜脈高壓出血進行藥物預防-內鏡-介入-手術的綜合防治管理,在各種類型的肝病,特別是疑難肝病的診治上,具有獨特的優勢。

        炎癥性腸病是重點發展的亞專科之一,科室聯合病理科、放射科、營養科、胃腸外科等針對炎癥性腸病患者的診斷及治療開展多學科診療,對患者進行精準及個體化治療。科室重視臨床與基礎相結合,開展多項臨床研究,并發表多篇高質量文章。

        目前消化內科已開展食管高分辨測壓和24小時食管ph檢測,針對胃食管反流病、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燒心等功能性胃腸病進行系統診治,同時聯合胃腸外科,以eras理念指導術后患者胃腸道動力恢復,與康復科長期合作,指導內外科患者進行胃腸道動力康復。內鏡中心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配備最先進的全高清內鏡系統,年內鏡診療量逾3.6萬例次,三、四級內鏡手術逾5000例次,常規開展無痛胃腸鏡、放大染色內鏡及人工智能輔助下早癌篩查、超聲內鏡、磁控膠囊內鏡、十二指腸鏡等各項內鏡檢査技術

        科室學科規劃

        二期工程建成后,消化內科將開設4個病區,5個亞專科,180張床位。內鏡中心占地5000平米,36間診室,包括常規診室、膠囊內鏡室、vip室和各類內鏡手術室(esdercpeustips及血管介入、小腸鏡、雙鏡聯合等),逐步建成國內先進消化系統疾病診療中心及消化內鏡培訓中心。

        將下設亞專科:炎性腸病專科、膽胰內科、肝病科、胃腸動力內科、消化道腫瘤綜合治療科,以及平臺:消化內鏡中心。主要診治肝病、消化道早癌及粘膜下腫瘤、膽胰疾病、炎癥性腸病、功能性胃腸病等,開展內鏡切除技術(消化道早癌、粘膜下腫瘤、賁門失弛緩癥、隧道內鏡技術等)、消化道出血內鏡下止血技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內鏡治療、電凝止血技術等)、膽胰疾病診治(超聲內鏡、超聲內鏡引導下穿刺活檢術、ercp相關技術等)、胃腸動力疾病診治、消化道狹窄防治等。

        消化內科主任簡介

        齊健,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消化內科主任、內鏡中心副主任、學科規劃與建設辦公室主任。2007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至2020年就職于武漢大學中南醫院,2009-2011年美國貝勒醫學院進行消化系統激素調節相關科研工作。長期從事消化道腫瘤早期篩查、內鏡下早癌、賁門失弛緩癥的診治以及膽胰疾病的超聲內鏡診治。擅長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及其衍生技術、內鏡經粘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超聲內鏡引導下細針穿刺術(eus-fna)等技術。現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第七屆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腫瘤協作組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病理協作組委、《中華消化內鏡雜志》第六屆編輯委員會通訊編委、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培訓學院培訓導師、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雙鏡聯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深圳市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委員。致力于結直腸腫瘤病因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20年,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得并完成多項國家自然基金和省市級研究項目,發表研究論文30余篇。

        招聘需求

        (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二、腎臟病中心

        學科簡介

        中山七院腎臟病中心是集疑難及罕見腎臟病診治、腎臟病理、介入腎臟病、重癥腎臟病與血液凈化、慢性腎臟病一體化治療、腹膜透析等為一體的醫學中心。科室開展急危重癥腎臟病,疑難雜癥,少見病與罕見病的診治,腎穿刺活檢、腎囊腫治療、多種血液凈化技術、血管通路以及介入腎臟病相關手術。

        中心人才團隊包括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1名,深圳市孔雀計劃c類人才1名,深圳市衛生健康系統特聘崗位人才1名,深圳市衛生健康菁英人才青年醫學人才2名,博士研究生導師1名,碩士研究生導師5名,醫學博士15名,科室技術骨干主要來自中山大學系統以及國內外著名醫學院校,具有豐富的臨床、教學和科研經驗。

        科室學科規劃腎臟病中心二期將建成腎臟病診治中心、血液凈化中心(包括crrt與特殊血液凈化)、腹膜透析中心、腎臟病介入治療中心、腎臟病理診治中心、重癥腎臟病(kicu),以及腎臟移植中心等亞專科方向,并建立腎臟病專科實驗室、腎臟病gcp與臨床研究中心和流行病學研究室,努力爭取打造一支國內一流臨床診治水平、醫教研全面發展的腎臟病專業人才隊伍。腎臟病診治中心:收治范圍包括各種常見腎臟疾病及疑難雜癥腎臟病,包括各種類型急慢性腎臟病、泌尿系統感染、原發及繼發性腎臟病、狼瘡性腎炎、血管炎相關性腎損害、高血壓腎損害、糖尿病腎病、急性和慢性間質性腎炎、腫瘤相關的腎損害等,建立立足深圳,覆蓋珠三角,影響華南地區的腎臟病中心。血液凈化中心:120張透析床,建立深圳規模最大、設備齊全、最具技術含量、最有影響力的血液凈化中心,包括各種透析機,普通透析機和crrt等,設置普通血液透析室、crrt及血漿治療室、兒童血透室,收治維持性血液透析、急診血透、各種中毒、免疫性疾病患者;開展門類齊全的血液凈化技術,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濾過、血漿置換、血液灌流、免疫吸附、人工肝治療、ecmo聯合crrt治療,為珠三角地區透析患者提供服務,在其他地區建立網絡聯系的衛星血透中心。腹膜透析中心:設置腹透培訓室、隨訪室,對腹透患者進行全程管理,包括開展各種腹膜透析置管、拔管、復位手術等,腹膜透析及apd培訓、各種并發癥處置,腹透隨訪等,以中山七院為核心,覆蓋珠三角透析患者,包括深圳、東莞、惠州等地,在其他地區建立網絡聯系的腹透衛星中心。腎臟病介入治療中心:以透析血管通路建立、檢測和維護技術為主要發展方向,設置有操作室和動靜脈內瘺(avf/avg)手術室,配有超聲多普勒和超聲稀釋法儀器,建立可完成腎臟病超聲介入和放射介入的操作雜交手術室,每年可完成200例次以上手術,包括導管植入或拔除手術、avf/avg、血管通路失功再通,包括重建或修復等,并對上述患者進行全過程管理,定期監測評估患者血管通路,及時發現通路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提高通路的使用壽命。此外,介入中心還開展腎活檢、腎囊腫穿刺抽液及硬化治療、avf放射介入治療等。腎臟病gcp與臨床研究中心:以gcp基地為依托,主要開展2-4期臨床研究,爭取開展1期臨床研究,探討臨床診治新技術、新藥物。流行病研究以防治結合為目的,以akickd、代謝性腎臟病、免疫性腎臟病為主線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

        腎臟病中心學科帶頭人簡介

        鄭智華,中山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七院腎臟病中心學科帶頭人,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瑞典皇家卡羅琳斯醫學院博士后、訪問學者,曾任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血液凈化中心負責人。現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甲狀旁腺和骨代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腎內科專委會常委,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腎內科管理分會、腎內科學科聯合體主任委員。從醫30余年,在急慢性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腎病、免疫性疾病,介入腎臟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和科研工作,目前,已在國內、國際專業雜志發表論文150余篇,主持和主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省部級科研基金20余項。主編專著《腎病綜合癥》《臨床腎臟病學》《慢性腎臟病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臨床實踐》等17部。曾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衛生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成果二等獎和國際學術機構頒發的科技成果獎等15余項。擅長各種腎臟內科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腎病、介入腎臟病學、風濕免疫疾病、各種血液凈化療法、腹膜透析和腎移植內科治療。

        招聘崗位

        (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三、急診與災難醫學中心

        學科簡介中山七院急診與災難醫學中心是醫院規劃打造的三大中心(國家級區域性醫療中心、國家級應急與災難醫學中心、國家級保健中心)之一和重點發展的特色學科群。20178月,中山七院急診與災難醫學中心承擔深圳市移動醫院和緊急醫學救援隊建設項目;20186月成為深圳市120網絡醫院;2019年成為國家首批航空救援醫療試點單位,為粵港澳大灣區急危重癥醫療救治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提供堅實保障;20205月成為深圳市臨床醫學重點培育專科;20219月經廣東省衛健委批準成為國家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協同基地。急診與災難醫學中心現有醫師32人、護士48人,醫師團隊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或碩士學位者占90%,其中正高3人、副高3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3人;護理團隊擁有副主任護師1、專科護士12人,95%人員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現有床位30張(含搶救留觀區、急診病房、eicu)。

        中心特色:

        1.在急診區域設置了包括ctdsa在內的復合手術室;

        2.擁有由9輛特種車組成的深圳市移動醫院和緊急醫學救援隊;

        3.急診醫學碩士博士培養單位。

        科室學科規劃

        二期工程建成后,中心將成為國內最大的融合急診、急救、災難救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及海陸空立體急救體系于一體的綜合性醫學急救中心。中心將按照“為急危重癥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理念,建設成總面積共6層,約2.8萬平方米的獨立建筑群,包括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創傷中心,床位135張,另有eicu床位30張,不同類型手術室10間,設直升機停機坪、移動醫院等,其主要功能將包括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含急診手術)、搶救留觀、急診重癥、住院病房等。同時也是急診醫學專業住院醫生規培基地、航空緊急救援培訓基地。

        按照學科發展規劃,結合急危重癥病種的特點,中心將設置6個專科:卒中中心(頭頸中心)、胸痛中心、腹部與盆腔中心、四肢與創傷中心、院前急救科、eicu

        急診與災難醫學中心學科帶頭人簡介

        廖曉星,中山大學二級教授、醫學博士(心血管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急診醫學專業),現任急診與災難醫學中心學科帶頭人、教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急診科)學科帶頭人;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協同基地(急診科)主任;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

        從事急診醫學、心血管內科學、災難救援醫學的臨床醫療、教學培訓、科學研究40年。帶領團隊創立了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中山一院)和深圳市臨床重點培育學科(中山七院),組建深圳市移動醫院和緊急醫學救援隊。擅長各種急危重癥救治,尤其對心腦血管急癥等有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研究方向為心血管急癥,重點為心源性猝死和心肺腦復蘇,以及急診醫學與災難醫學學科建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市級、校級等研究項目20余項,發表專業論文250多篇,主編參編學術專著20多部,任多家專業雜志編委。曾獲“廣東省抗擊非典一等功臣”稱號。

        急診與災難醫學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簡介

        李玉杰,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急診醫學/全科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急診醫學/災難醫學醫教研工作,具備豐富的急危重癥救治經驗,擅長急救技能和災難救援的情景模擬教學,具有應急狀態下綜合指揮協調能力。

        現任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災難學組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常委,廣東省預防醫學會急癥預防與救治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衛生應急學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州東部心臟急救中心聯盟副主席,廣州東部醫學論壇急診醫學/全科醫學與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一院/美國心臟協會(aha)“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培訓中心”主任導師(blsacls),瑞典林雪平大學災難急救培訓課程(ets)高級講師;《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版》編委,《新醫學》特約專家。

        2010年參加“廣東省赴青海抗震救災醫療隊”,參與災區醫療救援,榮獲“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廣東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稱號、2018年帶領“國家醫療隊”赴西藏開展醫療服務工作,圓滿完成任務。2020年榮獲“中國民主同盟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稱號、2019-2021年入選“嶺南名醫錄”、2020年榮獲“羊城好醫生”“抗疫好醫生”稱號、2021年榮獲“中山一院好醫生”稱號。

        卒中中心(頭頸中心)籌建負責人簡介

        單愛軍,主任醫師,長期從事神經外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精通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特別是對顱內、延頸部腫瘤及先天性顱內和脊椎畸形、神經系統遺傳性疾病的診治,對重癥腦損害昏迷、卒中患者的量化監測、評估和救治有著較多研究;并致力于立體定向技術在神經外科的應用及功能神經外的研究。有著多年神經重癥、急診重癥的管理經驗和大型一站式急診中心的成功運行、管理經驗。

        現任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急診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心腦血管病專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中國神經外科重癥管理協作組委員,廣東省醫學會急診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副會長/常委,廣東省急診醫學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會長,深圳市醫院協會急診急救分會會長,深圳市醫學會急診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深圳市急診醫學質控中心主任。

        多次評獲深圳市衛生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和醫德高尚醫生稱號,2008獲“深圳市十佳醫務工作者”稱號,2015獲得“中國衛生應急醫學突出貢獻獎”,2018年獲全國“急診事業引領者特殊貢獻獎”,2019年獲全國“急診外科突出貢獻獎”和首屆“深圳醫師獎”。

        招聘崗位

        (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四、重癥醫學科

        學科簡介

        中山七院重癥醫學科目前已經開展了8個亞專科方向:重癥超聲科、重癥血流凈化科、重癥呼吸康復科、重癥傷口造口科、重癥營養科、重癥血流動力學科、重癥早期康復科、重癥神經科,現階段共有16張床位,分為3個治療組。

        現有醫護技人員63(醫生21名、護理37名、技師4名、臨床藥師1),其中學科帶頭人1名、名譽教授1名、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5名,住院醫師9名、臨床藥師1名;博士1名,碩士16名,研究生以上學歷占比93%。科研團隊有研究員1名、助理研究員1名。重癥醫學教研室2021年在中山大學開展《救援醫學》公選課,該課程系國內綜合性大學中首次開展,是中山大學一流本科課程。目前是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單位,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免疫學分會副主委單位,《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南方編輯部所在地,牽頭我院的國家衛健委民航總局航空醫療救護試點單位工作。重癥醫學黨支部是中山大學樣板支部,重癥醫學科青年文明號是我院的第一批青年文明號單位。

        科室學科規劃

        通過5-10年的努力,將重癥醫學科建設成為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為下一階段申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或培育學科)打下扎實的基礎。力爭經過十年的發展,重癥醫學科總床位數將占醫院總床位數的8%左右,力爭床位數達到300張以上,從而形成規模龐大、床位集中、人力與設施配置規范的,集臨床、教學、科研的重癥醫學基地。

        科室不斷打造過硬的教學團隊,以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為核心,逐步打造涵蓋本科教育、研究生培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進修生培訓在內的多層次、高水平醫學教育體系,培養、輸送優秀醫學人才;加強科研平臺建設,促進科研成果產出;堅持人才隊伍建設與學科建設有機結合,加大人才內培外引力度,實施包括人才引進、領軍團隊建設、青年人才培養三大計劃在內的“人才工程”,努力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綜合競爭力強的高水平人才隊伍。

        重癥醫學科將始終緊密圍繞醫院發展目標,依托中國醫學救援協會重癥醫學分會、《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及國家衛健委民航總局航空救護試點醫療機構等國家級平臺,在科研中心、臨床醫學研究大數據中心等科研平臺的支持下,建設成為以“重癥救援”為特色的國內臨床力量雄厚、臨床科研實力突出、教學能力卓越、學科影響力不斷擴大的二級學科。

        重癥醫學科學科帶頭人簡介

        謝燦茂,主任醫師、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原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中山大學呼吸病研究所所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畢業于中山醫學院,從醫30多年。1994年至1996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irvine分校行博士后研究,同時被聘為加利福尼亞大學長灘退伍軍人醫學中心客座科學家。從事呼吸內科醫療、教學和科研30多年。

        主要從事胸膜疾病、肺感染性疾病、copd、哮喘和危重癥監護醫學等臨床和研究。尤其專長于疑難病癥的診治。現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常委(肺癌學組副組長),廣東省醫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醫院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專家會員(fcma)、美國胸科學會資深會員(fccp)和美國重癥醫學會會員(sccm)。《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等多家雜志編委和特邀審稿專家,美國international pleural newsletter國際顧問,美國seminars in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srccm)中文版主編。

        重癥醫學科名譽教授簡介

        李宗浩,主任醫師,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首席科學家;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救援醫學會會長;中國心肺復蘇聯盟(cra)主席;《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社長、總編輯;師從現代心肺復蘇術之父彼得·沙法(petersafar)。長期從事急救、復蘇、災害醫學事業,是當代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急救醫學專家。被譽為中國“120”之父。擔任美國心臟協會(aha)顧問(中國大陸地區唯一);國家衛健委突發事件專家委員會委員兼醫學救援專家組組長及空中救援專家組組長。獲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獲中國科協“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著有《現代急救醫學》《現代救援醫學》《冠心病的急救與監護》《中國災害救援醫學》《緊急醫學救援-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培訓教材》等多部著作。

        重癥醫學科主任簡介

        亮,主任醫師,中國醫學救援協會重癥醫學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省肝臟病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重癥創傷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呼吸分會危重癥學組委員;《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南方編輯部主任;深圳市光明區第二屆“中國醫師節”優秀醫師。長期從事危重癥醫學領域的醫、教、研工作。主要臨床研究方向為重癥感染、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腎損害、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等危重病。

        招聘崗位

        (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五、中醫科

        學科簡介

        中山七院中醫科是集中西醫結合醫療、教學及科研為一體的學科建制科室,以學科帶頭人首創的“中醫禁食療法”為專科技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療超重/肥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治療體系,其中以2型糖尿病、糖調節受損、高血壓病、高脂血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醫特色防治為重點發展方向,以皮膚病、過敏性疾病、風濕免疫及自身免疫相關疾病的中醫調攝治療為特色發展方向;同時鞏固發展傳統中醫特色診療技術(針刺、艾灸、推拿、體質辨識等)在頸肩腰腿疼痛性疾病、脾胃病、婦科病、心腦血管疾病康復及治未病中的關鍵應用;并且積極創新發展中醫心理、情志調暢在身心疾病治療中的優勢,建立覆蓋中醫傳統優勢病種及中醫禁食療法治療相關優勢病種的特色科室,目前開放床位35張,二期規劃床位90張,開設有中醫糖尿病、中醫心血管康復、肥胖及脂肪肝逆轉、針灸、中醫心理、中醫腫瘤及治未病門診。

        科室學科規劃

        通過5年的時間建設,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有計劃、有步驟爭取中醫科糖尿病專科進入深圳市中醫臨床重點專科,力爭進入廣東省中醫臨床重點專科或全國綜合醫院中醫科示范單位行列,重點將專科獨有技術——中醫禁食療法應用于預防和治療肥胖型糖尿病,從科研、預防、臨床、康復多方位突破,使其成為行業內技術領先、創新能力較強、資源配置優化的“龍頭”科室。

        中醫科學科帶頭人簡介

        秦鑒,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留德學者,第七批全國老中醫專家,光明區名中醫,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康復分會副主委,廣東省保健協會中醫治未病分會副主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健康管理工作委員會副主委,《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副主編,廣東省政協常委,農工黨廣東省委員會副主委,從事中西醫結合專業相關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長達33年,首創中醫禁食療法,堅持文化自信,傳承中國傳統辟谷文化,結合歐洲禁食療法,創立了中醫禁食療法(無饑餓禁食療法),應用于超重/肥胖相關代謝性疾病防治,并對其臨床療效與作用機制進行深入挖掘,現已獲得百余萬科研基金資助,其中主持國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1項,其他省市課題若干項,發表論文100余篇,牽頭制定《中醫禁食療法專家共識》,成立“大灣區中醫禁食療法聯盟”,研究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吸引全國各醫院相關專科進修學習。擅長逆轉/緩解以肥胖為基礎的慢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

        招聘崗位

        (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招聘要求

        1.政治思想品德良好,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遵紀守法、愛崗敬業,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具備較好的學術能力和學術背景,醫德高尚、團結互助,積極弘揚正能量;

        2.身心健康,能承擔崗位工作要求;

        3.符合崗位相關專業和學歷、資歷等要求,且有較好的學歷背景;

        4.凡有下列情形之一,醫院將不予受理應聘:

        1)尚未解除紀律處分或者正在接受紀律審查的人員,以及刑事處罰期限未滿或者涉嫌違法;

        2)申報材料不真實,或不按規定時間、程序提交應聘材料的;

        3)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規定的,有其它不符合事業單位招聘條件的人員。

        支持和保障

        1.提供富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

        2.提供人才住房保障(須滿足深圳名下無房)和住房補貼,確保每一位員工“住有宜居”;

        3.協助申請落深戶、深圳市人才引進補貼;

        4.協助申請國家、省、深圳市、區高層次人才項目;

        5.子女入學有保障。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距離醫院僅500,是深圳最大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擁有一流師資隊伍,與中大教職工享受統一待遇;

        6.優質醫療服務保障、享受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

        ▲人才保障住房與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

        招聘程序

        (一)報名

        1.報名時間:長期接收應聘簡歷,醫院將根據報名情況,不定時組織招聘面試,招聘額滿即止。

        2.報名方式:掃描下方二維碼或登陸以下地址(建議使用ie或谷歌瀏覽器):https://ehr.sysush.com/進行注冊后報名,流程為:注冊—簡歷填寫、上傳資格審核材料并保存—選擇職位應聘(選擇應聘職位后,請務必點擊“申請”按鈕,否則報名不成功)。

        (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二)資格初審及簡歷篩選

        根據招聘條件和崗位要求對應聘人員進行資格初審,初審通過人員,我院將通過手機短信形式發出通知。

        (三)面試考核

        包括面試及業務技能考核。

        (四)體檢、公示

        (五)通知錄用并簽訂協議書

        注意事項

        1.應聘人員宜以電話號碼和郵箱為首要聯系方式。從資格審查到招聘工作結束,應聘人員應保證所留聯系方式暢通,因聯系方式不暢造成無法通知本人的,后果由應聘人員本人負責。

        2.應聘人員須保證應聘時所反映的情況、提交的材料均真實、有效,尤其是學歷學位、資格證書、聘任證書等證明材料。提交虛假材料的,取消應聘資格。聘用后發現的,解除聘用合同。

        3.擬聘用人員無正當理由逾期不報到,取消錄用資格。

        聯系方式(來電時請說明是在今日招聘網jrzp.com看到的信息)

        臨床中初級職稱崗位

        聯系人:姚老師

        電話:0755-81206193

        郵箱:yaorui@sysush.com

        臨床高級職稱崗位

        聯系人:李老師

        電話:0755-81206275

        郵箱:lichunna@sysush.com

        專職科研人員、博士后崗位

        聯系人:黃老師

        電話:0755-81207348

        郵箱:huanghongjie@sysush.com

        醫院官網:http://www.sysush.com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atuqudwrzctznxlwtwom4a

        更多最新醫學人才招聘資訊請關注高才醫學微信公眾號(微信號:yxrcjob)。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資訊請關注高才博士后微信公眾號(微信號:bshjob)。

        推薦:更多教職工招聘請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注: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江南人才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于江南人才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江南人才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是本著為求職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免费|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看看| 久久国产热精品波多野结衣AV|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高清免费久久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软件 |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大杳蕉| 日韩精品国产自在久久现线拍|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pp|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女人香蕉久久**毛片精品|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69| 久久丝袜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福利动漫|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www|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久久高潮一级毛片免费|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9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91久久精品国产91性色也| 久久成人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